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, 2020的博文

报刊亭失踪笔录

这个疑问在脑子里很久了,都没找到机会问,直到终于在三联的微信公众号上下单了一本新的周刊。 现在,如果要买一本杂志,必须在网络下单,再等快递员投递到车库里的收件箱,然后,凭二维码开箱,拆封,才能翻到。这究竟是方便了,还是更麻烦了? 看报刊亭的人呢?转行做什么去了? 这一册,说的是卢浮宫。 - 关于艺术,黑格尔认为“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” 于是可以解释很多根本没有理念的却要假装有的人,或者说自己也没弄清楚脑子里的水怎么流通的艺术家,无法通过作品让观众感知。 - 美像一个自我驱动的复制机,不断进行自身的“复制”,有时候完全相同,有时候无可辩识。 我喜欢这个描述,尽管美的标准和时间一样无法摸清底细,但它的魔力,无论是谁,一生之中总有领教的机会。 - 《奥林匹亚》让亚历山大 内哈马斯的人生更值得了吗?......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,因为可能永远无法停下来。 - 这个叫蒲实的作者让我第一次对德拉克洛瓦产生了兴趣。“基于理性的启蒙运动否定了人类众多的经验领域”,从新古典到浪漫主义的浪潮是这样画的。现在回头看,这一笔的走向简直是注定的。 - “浪漫主义的结局,是自由主义,是宽容,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;是理性的自我理解一定程度的增强”。 以赛亚 伯林 人类对理性的追求真是执着啊。可爱的像“波提切利画中人的脸”,这个形容也正好用在前几天看到的《阿黛尔还没吃晚餐》里的姑娘身上。那部电影在我看来是橙色幽默,笨贼笨探,所有人的都没有戴面具,所见即所得,尤其是那个姑娘,是只有古典审美 里才能诞生的人。 -到了《绘画之外,思想之内》这篇,前面积累的全部疑问集体爆发了。对于没读过福柯任何一篇艺评的读者来说,看到这里真的爬不动了,在没有爬过山的情况下,要如何理解爬山这项活动,真的做不到。 于是只好回到电脑,回到互联网上,在这个闭环中,被电子设备和网络夹在中间的杂志本身其实是发动机,但是纸本这个载体真的有点穷途末路了。 别忘了房地产开发商给售楼处修了一座安藤忠雄式的建筑,房子里挂着杨海梁的作品,不知道该叫画式影像作品。 还有给西奥的信和夏日幸存者。终于能在电影院买票看,这样真好。 小凤饼,我们回寒冷的,稍稍有点冷的地方玩几天吧。